廣發藏品網 > 明清瓷器筆筒的品種和樣式

明清瓷器筆筒的品種和樣式

2019-06-03 23:48:37 /用戶投稿

   [導讀]:明清筆筒的大宗商品瓷,因為其燒造相對簡略,產值高,傳世品多,故為廣闊收藏者所喜歡。瓷制筆筒始于明代嘉靖、萬歷年間,但撒播下來的已寥若晨星。明末天啟、崇禎期間的瓷筆筒出產值較大,以青花為主,紋飾有植物、動物、人物等,其根本形制為直口,平底,腰微束。
  明清筆筒的大宗商品瓷,燒制工藝簡略、產值高、存世量多,深受廣闊收藏者的喜歡。瓷制筆筒最早呈現于明代嘉靖、萬歷年間,但撒播下來的很少,因此報價不菲。明末天啟、崇禎期間的瓷筆筒出產值大,以青花為主紋飾,還有植物、動物及人物等,其形制根本為直口、平底,腰微束。
  清三代(康熙、雍正、乾隆)曾經的這段期間,制瓷業空前昌盛,工藝水平之高超、瓷器種類之繁復,為歷史上所稀有。民國期間趙汝珍在他著錄的《古玩攻略》中載:“歷來關于瓷上書字均不留意,康瓷則十分考究。如康瓷之大筆筒多書古代名文。如《滕王閣賦》、《歸去來詞》、《蘭亭序》、《赤壁賦》等,視面積之巨細而擇書之。書法精巧收支于虞、柳、歐、褚之間。且有作四體書者,定曾經所未見。”這段記敘可謂精辟,闡明那一期間的瓷制筆筒具有很高的賞識和收藏價值。
  清代瓷筆筒種類觸及青花、釉里紅、墨彩、彩色、粉彩、斗彩等。其間,康熙的青花、雍正的墨彩和乾隆的粉彩筆筒,表現了各朝瓷器燒制的最高水平。從器型上看,清早期(順治、康熙)某些筆筒還保留了明代筆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征;清中期后,筆筒多為直身圓筒。從紋樣看,有山水人物、花鳥、松鶴、百壽字等,但以山水人物故事為多,如虎溪相送、竹林七賢、春夜宴桃李園等。從形制上看,到了清朝,筆筒的形制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。順治年間的筆筒體形高,平底無釉,胎厚體厚。到康熙年間,則體形略為下降,這時候筆筒胎壁適中,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,涂白釉,凹圈外平整,向外施一圈白釉,向內邊的一圈則無釉。這種底形看上去似一玉璧,所以,大家稱之為“璧足”。到了雍正、乾隆今后,筆筒則變得胎體略寬,胎壁也略薄,其底也由“平底”、“璧足”改為“圈足”。
  瓷筆筒除了要看胎、釉的質量外,主要看瓷畫的水平和青花的發色。瓷畫水平不一樣,報價會有大相徑庭,在瓷筆筒中,以人物圖畫為主的青花筆筒報價比山水圖畫的要高很多。

本站部分內容收集于互聯網,如有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。

本文來自廣發藏品網,轉載注明原文出處

上一篇: JT郵票的前世今生      下一篇: 西夏瓷器簡介

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